□胡學舉 李後強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行動規範的總和。所謂道德衝擊力,是指以高尚德行激活人們潛在正善情感的能力。毛澤東同志1944年9月8日發表的《為人民服務》是系統闡述中國共產黨人道德觀的經典著作,從內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70年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捨生忘死、艱苦奮鬥,引領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偉大復興。
  《為人民服務》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道德立場。《為人民服務》,最核心最關鍵的詞是“人民”,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道德立場。70年過去了,“為誰服務、怎樣服務”的問題,在不少共產黨員那裡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為人民服務》是一劑令人清醒的良藥,服下這劑良藥,才能明白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為人民服務》遺傳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基因。道德具有傳承性和民族性。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建設,註重道德修養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自覺行為。張思德雖然是一個小戰士,崗位平凡,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是在他身上卻遺傳了中華民族註重修養和助人為樂的道德基因。
  《為人民服務》倡導了文明進步的道德形式。道德具有導向性和調節性,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道德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教育形式。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批評就是一種文明的教育形式。另外,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慎終追遠的共同傳統,並將其作為培育道德的一種重要形式。毛澤東採取揚棄方法,倡導捨棄厚葬等陋習、發揚尊重生命的傳統,他認為開追悼會是一種道德培育形式,要既隆重又簡樸。
  《為人民服務》充滿了勇於擔當的道德使命感。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說:“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成千上萬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這種強烈的道德使命感驅使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終使中國廣大的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改革是強國之路,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只要我們每個共產黨員都具有這種強烈的道德使命感,我們就一定能團結億萬群眾,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從而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作者單位:省社科院)
  (原標題:論《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衝擊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t27ftik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