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博會冷鏈物流項目對接會上,專家和企業家熱議——
  □本報記者 任鴻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是一片‘藍海’,需要頂天的腦、組合的拳、立地的腳合力開發。”11月2日,第三屆中國(四川)國際物流博覽會召開冷鏈物流項目對接會,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的發言,讓參會嘉賓頻頻點頭。
  差距就是發展空間
  “我剛從澳大利亞考察回來,對比來看,我國冷鏈物流相當於澳洲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此前我在芝加哥還看到一張20世紀初的冷庫照片,甚至比我們現在一些批發市場還規範。”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感慨。“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30%至40%,歐美僅占10%;損耗率25%至30%,歐美不到5%。每年因運輸倉儲原因壞掉的蔬果等價值約千億元。”王國利認為,差距騰出的是發展空間,冷鏈物流這片“藍海”亟待開發。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空間有多大?省發展改革委巡視員劉媛介紹,我省生鮮農產品流通環節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缺乏必備的冷鏈系統和相應的技術與管理支持,果蔬、肉類冷鏈流通率僅占10%、25%左右。秦玉鳴認為,未實現冷鏈流通的90%、75%就是四川冷鏈物流未來的發展空間。
  當務之急是設立標準
  是什麼阻礙了冷鏈物流的發展?除了成本因素,多位專家均表示,缺乏行業標準、市場規範是主要原因。“現在還是‘棉被車’‘稻草車’的時代,低成本擠壓了冷鏈物流的發展空間。”成都銀犁冷鏈物流公司董事長謝彬呼籲,政府應加快冷鏈物流行業標準及政策法規的制定落實。
  “我們在彭州的蔬果集散中心曾嘗試過第三方冷鏈物流,但由於冷鏈物流行業缺乏標準,容易產生糾紛,且大多農產品沒有質量標準,採購方一般要到現場看貨議價,難以適應第三方物流。”雨潤集團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副總經理李少明認為,除了行業規範,發展冷鏈物流的基礎是推進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並通過預冷、包裝等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對於理想的冷鏈物流產業鏈,秦玉鳴認為應該是“產地預冷、冷鏈運輸、市內配送中心、銷售終端”四點一線,甚至可以直接從產地到終端。“中間環節越少,成本越低,‘斷鏈’的可能越少。”他建議政府對產地冷庫、市內配送中心等做一定規劃,並做好標準,引導第三方冷鏈物流有序發展。
  (原標題:開發冷鏈物流這片“藍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t27ftik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